成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芈姓、子姓。
成(chéng)姓源出有:
成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七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
文公三传至僖公。齐僖公先后与郑庄公及鲁隐公结盟,得到两国帮助,在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与多国会盟,平定宋、卫与郑三国之间的斗争。齐国与盟国郑、鲁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令不而讨伐郕国、平定许国逼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国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前706年,齐僖公又在郑国公子忽帮助下打败狄戎,但是因赠送礼物给各盟国时,鲁、郑交恶,于前702年,齐国在郑国要求下联郑伐鲁。前699年,又应宋国要求,联合宋、卫、燕三国讨伐郑国,齐国遂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到了僖公之子襄公在位时,国力更强。在前690年,降服纪国。前686年,齐国又与鲁国讨伐郕国,郕国国君看到鲁国同姓相残,竟联合外姓讨伐自家人,一气之下,遂使郕国降齐。被齐襄公姜诸儿厚礼受降,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
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成姓起源二
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典籍《庄子·胠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成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
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姓起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成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成氏、程氏、承氏等。
⑵.满族成尼氏,亦称承吉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程氏。
成姓起源六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宋微子之后有成氏。”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王臣。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宋襄公逝世,公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芈頵(熊恽)派令尹子玉率楚军讨伐宋国,宋军抵挡不住,宋成公紧急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姬重耳并没有直接与楚军冲突,而是以大军远攻当时楚国的盟友曹国、卫国,令尹子玉连忙从宋国撤兵去援救曹、卫两国,宋围遂解。宋成公在位十七年,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逝世。继位的宋昭公子杵臼给父亲上的谥号为“成”。
在宋成公的庶支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成姓起源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春秋时期,晋国“三郤”之一的大夫郤犨的食邑于苦地(今山西解县、安邑之间),号称苦成子、苦成叔、苦成叔子。
在郤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苦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成氏、苦氏。
成姓起源八
鲜卑族,成律归。
成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的南蛮中即有成氏,到了明朝时期,云南广通县回蹬关有巡检司土巡检就叫成青可,在清朝时期岭夷盐井溪夷人姓成……等等,当为中央王朝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运动中,被改为成氏。
另外,今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成氏族人分布。
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据有关资料所载,其成氏族群的来源约有十一支,除了上面已述八个渊源之外,还有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的名臣成博,颛顼时名臣成邑,同时期三苗中的成驹,其后均有可能称成氏,由于本书还未找到史证,因此暂未列入姓氏渊源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显然,成氏枝脉众多,是造成成氏族人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两汉之际,成氏族人见诸史册者达数十人,多为仕宦者,其中以开陵侯成娩家族最为显赫,其子孙袭爵,绵延福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氏族人在今河北怀来、河南濮阳一带形成大的聚落,并最终昌盛为成氏上谷郡望和东郡郡望,其不但族大人众,人丁兴旺,而且名人辈出,代有显达。这一时期的成氏族人不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省份,而且已有成氏族人进入甘肃,或南下江东。如范阳人(今北京)成景儁为报杀父之仇而进入南朝梁,后得到梁皇帝的赏识而入仕,并定居今江苏南京。
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成氏族人在南方已播迁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连祖国南端的广东省已有成氏人家。
宋、元之际,成氏族人可以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了。明初,山西成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成氏族人不但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可以说遍布长城内外了。
如今,成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湖南省为多,约占全国成氏人口的40%以上。
成姓古代名人
成公
汉朝,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世利,世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成遵
元朝,字谊叔,穰(今河南邓州市)人,元统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拜监察御史。是岁言事并举劾凡70余事,皆揭发时弊,执政者恶之。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累官中书左丞。为官清正,所至有声绩。后因用事者唆使人诬告成遵受赃,竟遭杖死,朝中内外为其鸣冤。成无己
金朝,中国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成庄)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人。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他专力钻研该书数十年,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据,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注释,撰成《注解伤寒论》10卷,为现存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另撰《伤寒明理论》4卷,将经典著作与个人心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启迪后学产生了重要作用。成连
春秋,著名琴师,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们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随成连学琴3年而成为天下妙手。成得臣
春秋,字子玉,他是楚国的名将,官拜令尹(相当于宰相),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闻其名而下令军队“退避三舍”。可惜他后来因战败而拔佩剑自刎。成氏族人的另一名武将是成丹,他是汉朝的著名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受封为襄邑王。成公绥
西晋,文学家,好音律,擅辞赋,著有《成子安集》。唐代的成玄英是著名的道教学者,号“西华法师”,曾注《庄子》一书(即《南华真经注疏》),另著有《道德经义疏》。宋代著名医学家成无己,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研究精深,著有《注解伤寒论》、《明理论》等。成兆才
(1874-1929),评剧鼻祖。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河北省滦南县人。他在华北冀东地区提倡评剧、河北梆子戏、京剧等。他对评剧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创作改编评剧脚本百余种,人们在他的家乡为他塑像,并建立成兆才纪念馆。成宜
东汉末年(?-211年),凉州的武将,曾经效力於马腾、韩遂、马超。成三问
(1418年-1456年),字谨甫、訥翁,号梅竹轩。本贯昌寧成氏。朝鲜王朝前期学者,政治家。他是死六臣之一。©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