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姓主要源自:姬姓。
庞姓姓氏来源
庞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是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庞姓起源二
源于高阳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记载,颛顼有八子,号称“八凯”,分别形成了八个以高阳氏为中心的氏族部落,其中之一名叫庞降。
在庞降的后世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庞氏至今。庞降被庞氏族人尊为得姓始祖。
庞姓起源三
源于襄阳庞氏。相传,古时襄阳有一大户,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氏,子孙世代因袭之。
庞姓起源四
源于西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时期,西羌族人中有庞恬。当为汉化改姓为氏。当时庞恬率族人活动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区。
直至唐朝贞观年间,青海湖地区始为大唐王朝控制。至唐朝开元年间,该地区被吐蕃、回纥等民族轮流控制,西羌民族逐渐分化瓦解,除极少部分迁徙至西南滇、黔地区得以保存外,其他的大部皆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而原来的庞恬所部早以庞为氏,融入汉族中了。
庞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庞佳氏,满语为P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青城子(今辽宁海城),后多冠汉姓为庞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庞氏、俞氏、于氏、余氏、胜氏。
庞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瑶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庞氏,世代相传至今。
庞姓得姓始祖
毕公高。
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他们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平遥,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
如今,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广东湛江吴川,在山西省的翼城县,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化州市木贤乡、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朱依村,尤以廉江市那良村人口较多约有一万多人,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黑龙江省绥化市、辽宁省沈阳市、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湖北省武汉市等地皆有分布,尤以广西、山东、河北为多,此三省之庞氏约占全国庞氏人口的36%以上。
庞姓古代名人
庞涓
战国,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庞统
三国,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刘备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后在进军雒县途中,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庞德
三国,南安狄道人,魏名将。先从马腾,后事张鲁,后同张鲁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战,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擒,不屈而死。庞会
三国,庞德之子。王隐的《蜀记》指出庞会在父亲死后随邓艾、钟会讨伐蜀国,蜀国灭亡后,便将关氏后代尽杀,令关羽一脉尽断。庞苍鹰
南北朝,太原(今属山西)人,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庞孝泰
唐初,白州(今广西博白)人,任左骁将军,为辽东行军总管,与苏定方征高丽岭西。兵近蛇水,渊盖苏文来攻,孝泰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但因出征遥远,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偕同十三子为国捐躯。孝泰逝后,部署遵其遗嘱:“泰生于白州,死当归白州。”将其头颅取下护送归里,葬于云飞山巅。此“千古英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两广庞姓子孙的垂仰和崇敬。庞勋
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唐末为防止南诏东侵,从徐州藩镇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轮换,六年后,当权者仍然食言,戍卒遂发动暴动,并推他为首领。北归途中,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战死。庞师古
唐末,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朱温部将。初从黄巢,后事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庞福成
五代,太谷(今属山西)人,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瑭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庞籍
北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大臣。进士出身,历任侍御史、天章阁待制等职。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用名将狄青。宋夏议和后,任相五年。庞安时
北宋,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医学家。少从父学医,年未二十即通黄帝扁鹊医书。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等。庞尚鹏
明朝,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官吏。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职。“一条鞭法”是其首创,为政颇得民心。浙江、福建、广东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庞钟璐
清朝,江苏常熟人,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庞煖
战国,赵国人庞季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属臣。庞德公
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统叔父,隐居鹿门山终不出仕。庞玉
唐朝,将军。庞姓近代名人
庞雄
广东吴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参与广州起义被俘,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年仅二十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