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姓起源

欧阳姓主要源自:姒姓。

欧阳姓姓氏源流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的单一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属于以封爵名称为氏。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

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

大禹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姒少康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直到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勾践,史称越王勾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给灭掉。十九年后,姒勾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越国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

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余为得姓始祖。

欧阳姓分布

先秦时,欧阳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进入秦汉,欧阳姓北上江苏、山东、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晋时期,欧阳姓已经西抵陕西、四川,南达湖南。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阳姓大批进入湖南、福建、两广地区。

欧阳姓名人

欧阳姓古代名人

欧阳修

西汉,历史上重要的欧阳姓人物有:东越王欧阳摇、博士欧阳生;东汉汝南太守欧阳歙;西晋哲学家欧阳山郡公、广州刺史欧阳颁,左卫将军欧阳纥;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五代后蜀翰林欧阳炯,尚书左丞、宁江军节度使欧阳彬,博士欧阳詹;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楚翁;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明朝右佥都御史欧阳重。

欧阳修

宋朝,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和,退至颖川。博学多采,以文章闻于世。纂有《毛诗译本》、《新五代史》、《集古录》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玄

字原功,别号圭斋,元浏阳人,欧阳万公后裔。官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长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辽史》、《金史》,有《圭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传。

欧阳海

桂阳县两路乡(今欧阳海乡)人家赤贫,7岁乞讨,8岁随父砍柴烧炭,分担家庭生活重担。1958年,欧阳海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仅三个月就加入共青团,一年后升任班长,不久又入党,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他领导的班也被评为“四好班”。1963年11月17日,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竟无

(1871-1943),名渐,字镜湖,号竟无,江西省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欧阳竟无毕生穷究佛学,初研瑜伽,中研般若,晚精法相唯识,实集佛学之大成。他在《竟无内外学》巨著中提出的“结论后的研究”的方法和“佛教宗教非哲学”、“法相唯识非一”的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

欧阳继修

(1902-1992年),本名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曾用华汉等笔名。四川高县人。黄埔军校教官,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革中与周扬、夏衍、田汉同时被打为文艺界“四条汉子”,被囚禁9年。1979年恢复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在文艺界与茅盾齐名,他与郭沫若一样,都是四川籍文艺泰斗。写有社会科学著作2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10余部、电影剧本17部、话剧8部、诗歌200余首,著作颇丰。

欧阳子倩

清朝,名立袁。湖南浏阳人,演员、戏剧家。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学商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学文科学习。辛亥革命后回国参加新剧同志会、春柳剧社,倡导新剧运动。解放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戏剧运动倡导者和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62年逝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余抄》以及多个剧本。

字母o开头的姓氏
热门文创IP推荐

©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