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姓起源

庄姓主要源自:子姓、芈姓。

源于子姓

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资治通鉴音注》等记载,两周之际的春秋初期,宋国君主名叫子撝,字武庄。

子撝在位期间,由贤臣正考父辅佐。子撝爱民如子,深受万民拥戴。

子撝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年~前766年),是横跨西周、东周两个时代的少数几个诸侯君主之一。他于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当时宋国举行国葬,四面八方的人都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其灵柩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其谥号为“戴”,即历史上著名的宋戴公。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出自子姓,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字庄,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宋国初任国君是微子,人称殷微子、微子开、微子启、他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之兄,曾封于微,多次规劝纣王无效之后,愤然出走。后被周天子封于宋,为春秋时宋国始祖,传到宋戴公时,名武字庄,子孙后代便以王父字“庄”为氏。追根究底,这一支庄氏也是黄帝后裔,因为微子是汤王(武汤、天正、成烫、商汤、成唐、唐大乙、高祖乙)的后代,而汤的先祖依次是帝喾,而帝喾的父亲为蟜极,蟜极的祖父为少昊,少昊之父是玄嚣,玄嚣又是黄帝的长子。所以这一支庄氏仍然是光彩的黄帝子孙。这一支庄姓虽然出现的较早,但人口不多,仅活动在河南东部、南部一带。

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的楚庄王。楚庄王的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庄子即其后人。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旅,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后,伸张王权,并采取果断措施,平定权臣若敖氏的叛乱。又重用孙叔敖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加强战备。由于楚庄王知人善任,终于使楚国迅速强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使人问九鼎轻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迫使郑、陈等国归附,成为代晋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故史称楚庄王。芈姓庄氏有2600年的历史。

源于改姓

☉朱姓改庄

朱姓的人在明末清初曾改姓庄。

☉回族改姓

据文献《中国回族大辞典》中的记载:庄氏,是回族的姓氏之一,现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三亚市一带地区。

☉蒙古族汉化改姓

蒙古族乌扎喇氏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族系庞大,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卦尔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jara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黑龙江口俄罗斯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萨哈尔察部的乌扎喇·庄机达,满洲镶黄旗人,承袭兄乌扎喇·高赫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平叛有功,越级晋授二等男爵,累官至副都统,其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字首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庄氏。

☉蒙古族阿鲁特氏改姓。阿鲁特氏世居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ute Hala。明、清朝时期即冠汉姓为金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妃子庄和皇贵妃,她是大学士阿鲁特·赛尚阿之女,也是后来清孝哲毅皇后的姑母。到了清光绪年间,庄妃晋封为皇贵妃,直到清宣统年间逝世,赐谥号为“庄和皇贵妃”,其后有族人在民国初年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

☉满族改姓:

属于满族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是满族、锡伯族众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的妃子,笔帖式乌雅·灵寿之女,初入宫为常在,累进至琳贵妃,所生之子即著名的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贝勒爱新觉罗·奕詥、贝勒爱新觉罗·奕譓。到了清咸丰年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尊其为皇考琳贵太妃,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尊其为皇祖琳皇贵太妃,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逝世后,赐谥号为“庄顺皇贵妃”,其后有族人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庄顺皇贵妃的族人享恩三世,在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一朝(光绪年间)封三代,皆一品大员。

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以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东希占河畔希禅屯)、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劳氏、庄氏等。该支庄氏鼻祖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的妃子庄静皇贵妃,主事他塔喇·庆海之女,清咸丰元年以秀女入宫,初为贵人,累进至丽妃。到了清同治年间,清穆宗尊封其为皇考丽皇贵太妃,逝世后赐谥号为“庄静皇贵妃”,其后有族人以先祖母谥号为汉姓者,称庄氏。

☉庄姓的一部分人在东汉时为了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而改姓严,如庄光(字子陵)改称严光。

☉章姓改庄:

宁波镇海庄氏的远祖为章及(据现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蛟西庄氏宗谱》记载),他在唐末担任康州刺史。

章及生了三个儿子,小儿子章修在唐末担任福州军事判官。

章修的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章仔钧,他在唐末五代十国时的闽国官至太傅,被封为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史。赐竭忠立志功臣、封金紫光禄大夫、武宁郡开国伯。宋庆历初被追封琅琊王,谥忠宪。他的夫人练氏被封为渤海郡君。

章仔钧有十五个儿子,章仁坦、章仁昉、章仁燧、章仁嵩、章仁彻、章仁郁、章仁政、章仁愈、章仁鉴、章仁肈、章仁皦、章仁耀、章仁佑、章仁逊、章仁辅。

章仁嵩担任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驾部郎中,宋朝赠授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燕国公,他生了三个儿子,章文竦、章文通、章士廉。

章士廉以大理寺评事身份担任汀州宁化县县令,宋朝赠授他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密国公。章士廉生有四个儿子,章世康、章世赢、章世涣、章世渥。

章世康在宋赠殿中丞,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章得一、次子章得贤、三子章得仁。

章得一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陈尧咨榜进士及第,仕宋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出宰乾化令,景德中调余杭令,大中祥符间知江西南安军,赠刑部尚书(浙江通志列名宦有传)。他生有二个儿子,章柬之、章隐之。

章隐之,字仲华,他在宋朝时被授封为尚书虞部员外郎,北宋皇佑四年自原籍福建浦城来到镇海(宋称定海)担任县令。因他为官廉正,当地人受到他的恩德,为他立祠祭奠他。章隐之有六个儿子,章兑、章震、章履、章需、章观、章豫。他留下次子章震在甬看守家族的香火。

章震生有二个儿子,长子章载、次子章戬,章戬很早就过世了。

章载,字任夫,他生了一个儿子章允执、字孟固(行细五)。章允执后来娶镇海畈底唐唐氏,聚家迁居至镇海清泉,章允执(细五公)就是镇海庄姓的始迁祖。

自章允执(细五公)起,镇海庄氏家族历祖则为细五公→万十三公→新七公→得五公→贵仁公。

贵仁公生五子,长子仲英公(西宅祖)、次子仲芳公(东宅祖)、三子仲华公(滃州祖)、四子仲芝公(出继陈姓)、五子仲成公(后宅祖)。

南宋时,镇海章姓人口已有800余人,形成了一个集市,以章姓人口居多,故名章市。

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避朱元璋之讳,改章姓为庄姓,章市也随之改为庄市。

镇海庄氏有分支散布在慈溪、舟山等地。明末庄士英进士后授官汉州知州,后辞官在福州、泉州一带经商,经营丝绸、茶叶、陶器、瓷器等行业,开创了“宁波帮”。

庄姓分布

先秦时代,庄姓已经向各地播迁。时宋有蒙人庄周,齐有庄暴、庄贾,越有庄舄,楚有庄蹻、庄辛。这些史实表明当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齐(今山东省)、楚(今湖北省)、越(今浙江省)都有庄姓人物居家生活的踪迹。

据《史记·西南夷传》所载,庄王苗裔庄蹻(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省池附近),因黔中被秦攻占,已无归路,庄蹻遂在滇称王,成为第一个云南王。汉武帝时,始归顺汉朝,时任滇王者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这就说明,庄姓在先秦时代已经向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传播。

秦汉之际,庄姓依旧以河南、湖北为其繁衍中心,此际庄姓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庄忌,为庄姓杰出代表。

东汉明帝时,因明帝名刘庄,避讳改庄为严,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庄姓长时间为严姓所掠美。

魏晋以后,有严姓复本姓,从此庄、严二姓并行全国。

十六国时期,庄姓子孙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绍兴、山东和江苏间地,后来发展成了庄姓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姓入闽始祖。

宋末,庄公从始入潮。庄公从(生卒年待考),字光,号世楷;行九郎又称三十郎,乃庄古山之第五子,曾任宣教郎。原配蔡氏,继娶翁氏、刘氏。共生七子:斆、敔、敦、敏、德、宁、膺。除长子之次子三郎,从广东揭阳县迁回福建南靖另创基业外,庄光的其他子孙均在广东潮州府内开枝发叶。因此,庄光成为潮州庄氏始祖之一。

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庄曰智迁浙江瑞安塘下前庄肇基。四子庄申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庄元吉长子名翼,其曾孙庄祐孙迁居青阳开基,庄祐孙长子庄哲迁居同安,庄祐孙四子庄公望迁居漳州,五子庄光徙潮州;庄元吉次子名果迁居尤溪;庄元吉三子名晦,其曾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庄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孙庄弥介字建昆迁广东潮安庵埠东郊开基;孙弥明之孙庄财翁迁同安开基;庄夏曾孙庄建山讳耜,仕宋迪功郎,卜居粤之惠州府海丰县(清改陆丰县)坊廓都酉头约银溪乡(今白银坑)肈基创业,发祥启绪。为庄姓入粤开基始祖之一。妣孺人施氏,谥柔嘉。生四子:椿山、隐山、爱山、仁山;庄夏玄孙庄细哥,于元朝迁往德化湖上;庄夏来孙庄仁甫迁居广东汕头蓬洲。

明初,山西庄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明、清两代,庄姓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亦有庄姓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庄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福建、江苏、台湾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庄姓约占全国汉族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三。

庄姓名人

庄姓古代名人

庄周

战国(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宋国蒙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辛

战国,战国时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宠幸嬖臣不理朝政,屡谏不听,庄辛遂避乱到赵国。后楚国为强秦所破,国都覆没,襄王到城阳避难,派遣使者召庄辛回国,问救国之道,庄辛回答

庄舄

战国,亦称越舄;越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庄舄出身贫寒,仕楚。是古代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庄蹻

战国(?-前256),约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史载系“楚庄王之苗裔”,楚国将军战国时楚国人,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个云南王。

庄青翟

汉朝(?-前115),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忌

西汉(约前188-前105),吴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徽

北宋,扬州江都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夏

南宋,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绰

宋朝(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昶

明朝(1437-1499),字孔暘,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

庄用宾

明朝(1504—1578),字君采,号方塘,晋江青阳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与潘湖黄光升同榜第八名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彼时朝政腐败,考场营私舞弊现象屡见不鲜。有个生员叫袁文炜,其人学博品正,但没钱行贿考官,因此名落孙山。

庄际昌

明朝(1577-1629),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晋江青阳人,庄用宾曾孙。祖籍永春。明代万历年间状元,天启年间补授翰林院修撰,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崇祯元年启用为右谕德,后起为左春坊庶子。

庄起元

明朝(1559—1633),字中孺,号鹤坡。常州人。明代万历三十八年与堂弟庄廷臣同榜进士。曾任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抚州府知府、直隶天津督粮道、山东按察使佥事、太仆寺少卿等职,曾因忤魏忠贤被戍山海关。是常州庄氏家族西庄的始祖。与兄庄起蒙、族弟庄廷臣合著有《诗经导窾》、《四书导窾》等书。

庄谦

明朝,字含光,大店镇大店人。明万历四十年,中举,四十七年中进士,授汝宁府推官。为官期间,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惩治奸邪,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巡按陕西八府。晚年恬淡仕进,回乡督促子弟读书。

庄臻凤

清初(约公元1624—1667后),女,字蝶庵,三山人,清初著名琴家,师从徐上瀛。庄臻凤不拘于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长,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庄臻凤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叶舞秋风》。

庄亨阳

清朝(公元1686—1746),字元仲,号复斋,靖南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一年,年六十一岁。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官至淮徐海道。亨阳著有《元仲集》一卷,《庄氏算学》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

庄子固

明朝,明朝时人,字宪伯,辽东人,年十三,杀人亡命。后从军有功,积官至参将。尝从山西总兵许定国救开封,军半道噪归,定国获罪。子固辑余众,得免议。后可法出镇,用为副总兵,俾兴屯于徐州、归德间。 子固募壮士七百人,以赤心报国为号。闻扬州被围,率众驰救,三日而至。城将破,欲拥可法出城,遇大清兵,格斗死。

庄有恭

清朝(1713—1767),广东省番禺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书。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盘珠

清朝,女,字莲佩,阳湖人。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卒年二十有五,人比之李贺。因母梦珠而后生她,故名盘珠。她出身名门,为阳湖庄有钧之女,同邑举人吴轼之妻。庄氏家族,清代出过22位女诗人。庄盘珠幼时从父学诗,讽咏终日,稍长则诗词益工。李佳评其词“娣视易安,非寻常闺秀所能。”金武祥言

庄存与

清朝(1719—1788),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

清朝(1723—1759),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

清朝(1750—1816),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经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庄棫

清末(1830—1878),字中白,江苏丹徒人。治易、春秋,兼通纬候。先世业鹾,后家中落,校书淮南、江宁各官书局,以光绪四年卒。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棫自序谓

庄瑶

清朝(1791-1865),字琪园,大店镇大店人。清嘉庆二十一年中举,二十二年中进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荆宜施兵备道。咸丰十一年,捻军活动于大店一带,庄瑶奉旨在家乡督办民团,防堵农民起义军。同治四年去世,赠太仆寺卿。

庄缙度

清朝(1799—1852),武进人。字眉叔,又字裴斋,号黄雁山人。武进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河南、广西司行走,加员外郎衔,车河学习用同知,补山东曹州府曹河同知,署兖州府运河同知。浮沉宦海,未竟其用。工诗词、楷书,精收藏。庄缙度是清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鉴藏家,据《清史稿·文苑传》记载他与吴颉鸿、赵申嘉、陆容、徐廷华、汪士进、周仪颢并称为“毗陵後七子”,以诗词著称於世,有《黄雁山人词》四卷、《迦龄庵诗钞》一卷传世。其自为诗集序云

庄善

春秋,楚人,庄善白公之难,辞田将以死之。

庄贾

春秋,齐景公宠臣。犯军法,遭司马穰苴处斩

庄姓近代名人

庄陔兰

清末(1870-1946),字心如,大店镇大店人。光绪三十年殿试中进士,入翰林院编修,诰封朝议大夫。1914年后任山东省民政长官公署总务厅厅长、兼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省议会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总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汉文教师,1946年在曲阜去世,葬于孔林。其代表作为颜体《重修定林寺碑》。

字母z开头的姓氏
热门文创IP推荐

©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