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姓起源

隋姓主要源自:姬姓、祁姓。

隋姓族谱

一、出自姬姓。春秋时随国(故址在今湖北省随县南),也称隋,姬姓侯爵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隋文帝原封于随,隋灭于唐,后代遂分为随、隋二姓。姬姓隋氏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

二、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随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三、云南掸人曾改姓。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又因为游商说隋乃裂肉之意,又改隋为多。据《万历野史编》,云南西部少民被黔宁王沐英赐予“怕刀剁”三姓,后来怕姓较少,刀姓最多(麓川王国掸人贵族将军刀姓居多),不见剁姓。故而实际上不会构成隋姓渊源。

四、出自满人改姓。南京有随园,系清代曹寅所建,后曹家被抄没,由接替江宁织造的内务府郎中隋赫德接管,乾隆年间袁枚购得此园,命名为随园,盖因为之前属于隋赫德。据考证,此隋赫德非姬姓隋氏之族,乃是出自满人富察氏一族,故满人汉化有改汉姓者存在。

据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隋姓分布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赟(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明朝时期,隋姓大约有1万人,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等地。

当代隋姓大约有40万,排在第二百三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34.9%,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省区集中了隋姓总人口的44.1%。

隋姓名人

隋宝,宋时高密令。

字母s开头的姓氏
热门文创IP推荐

©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