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姓主要源自:姬姓、已姓、妫姓、芈姓、姜姓。
芶姓起源一
风姓芶
古帝伏羲氏之后,伏羲氏也称太皋,其时代早于黄帝时代,为风姓。其后裔中有勾疆氏族(也作“句:音 gòu”疆氏族)和钩陈氏族,其后裔族人以氏族名分别增艸为芶氏与苟氏。《中华苟姓源流》
演变:远祖古帝伏羲氏,近祖勾(句)疆氏。但是,风姓勾氏后来因世系不清,大多增艸为芶完全融合进姬 姓芶氏中了。
郡望:河内郡,河南郡,西河郡。
芶姓起源二
姬姓芶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为苟,为此姓之始。《国语》
演变:源于姬姓,远祖黄帝,始祖苟荀,黄帝赐姓为氏。此支后裔延续至晋末,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定居南 方,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为芶字,此为苟姓宗族专用字姓之始,延续至今。
郡望:河内郡,河南郡,西河郡。
芶姓起源三
己姓芶
此支芶姓始祖源于勾(勾也作句Gōu)芒,勾芒(重)源于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属于以官职称 谓为氏。有以下三个来源。《通志·氏族略》《宋版百家姓》
①、出自以官名为氏。据《山海经》载,古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Gōu”。其姓最早见 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 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延续到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有增艸为芶姓、有改为“句”(音不变,读勾Gōu)、有加釒旁为钩姓、有加木旁为构姓。
②、出自以官名为姓(即同上“①”说)。据《路史》载,相传,远古时期少皞氏的儿子重曾作为勾芒官,为 五行神之一,为木正,主管树木。重的后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写作句姓。
③、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有勾氏增艸为芶(Gōu)姓。有勾氏改为句(Gōu) 氏,后加艸字,改为苟(Gòu)姓。
演变:源于已姓,远祖黄帝,近祖少昊,始祖重﹝勾芒﹞,以先祖名号为氏,分别于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期 陆续南迁定居南方与南方勾姓相互融合,后于南宋朝期间避赵构讳而增艸为芶姓延续至今。
郡望:华阳郡、建宁郡(益州郡)、平阳郡。
芶姓起源四
妫姓芶
相传舜之后有“句:音Gōu”(句也作勾)氏,其后裔中增艸为部首为苟氏。见《路史》
演变:源于妫姓,远祖黄帝,近祖颛顼,始祖句望、舜帝,后裔以祖名增笔艸为苟氏。此支后裔延续至晋 末,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定居南方,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是为芶字为专用字姓 延续至今。
郡堂:山西郡、平阳郡。
芶姓起源五
芈姓芶
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于苟邑之地,以邑名苟为氏。见《路史》
演变:源于芈姓,远祖黄帝,近祖颛顼、陆终,始祖熊绎,以邑名苟为氏,后于战国末年秦统一时,而西迁 西南诸蛮地区而居,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是为芶字为专用字姓延续至今。
郡堂:华阳郡、建宁郡(益州郡)。芶姓起源六
荀姓芶
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称苟氏。见《急就篇》
演变:源于姬姓,远祖黄帝,近祖周文王,始祖姬葡、荀林父,以苟邑为氏。此支后裔延续至晋末,于五胡 乱华时期南迁定居南方,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是为芶字为专用字姓延续至今。
郡望:山西郡
芶姓起源七
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见《通志·氏族略》。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 说。《姓氏辩误》
郡堂:山西郡
芶姓起源八
汉化芶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此为鲜卑族人之苟氏。见《魏书·官氏志》
演变:此支苟氏后又于苟旁加反文以敬字为姓直至唐末。此支部分后裔南迁后又去口加厶为芶氏。《敬 (Gou)姓家谱》
郡堂:山西郡、平阳郡。
芶姓起源九
妫敬芶
有陈(田)完谥号敬仲后裔于五代十国时期之后晋高祖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茍、文二姓。《齐 东野语》《敬姓家谱》
演变:源于妫姓分支敬氏,远祖颛顼、舜帝,近祖妫满,始祖陈(田)[谥号:敬仲]完,以祖谥号为氏后因避 讳改茍氏。由于茍与苟在形上相似,近代书法混淆了茍与苟的写法(说文解字著译),此支后又去口加厶为 芶。
郡堂:平阳郡、渤海郡。
芶姓起源十
姜姓芶
出自远古句龙氏(注:此支为炎帝后裔)所改。东汉时,句龙氏族迁徒中原后逐渐单字化句,遂以句(音读 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见部分《芶氏族谱》
演变:源于炎帝姜姓,远祖炎帝,近祖句龙,以先祖名号为氏,后于南宋时期避讳增艸为芶姓延续至今。
现存的勾、句,芶、苟、钩是同一宗族。
(1)远古时期
芶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春秋时,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布于晋、楚等国,另春秋战国时尚有卫国人大将军芶变、吴国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师赵国人芶况等见诸史册,表明芶姓已分布于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后裔勾姓散居分布于巴、蜀、吴、越等国。另春秋战国时尚有越国人大夫勾如、卫国人孔子门生勾井疆、楚国人(将军)宕渠侯勾博学等见诸史册,表明姓已分布于越、吴、卫、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2)秦汉朝时期
西汉时,芶姓已繁衍壮大于河内郡,河内郡人芶宾(西汉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个二婚妇女名李亲,其妇带来一女名王政君,后贵为汉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异父弟芶参飞黄腾达,极为壮大了芶姓河内郡芶氏声望。东汉初,隗纯降汉,其将芶宇与纯徒弘农(今河南灵宝),在此之前的新莽时期,有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人芶谏见诸史册,此两人的出现为芶姓西河郡声望做了很好的开笔,表明在此际芶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诸多省份。
(3)晋朝(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
西晋河内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权重及其弟芶纯青州太守见诸史册,他两兄弟的出现极大的壮大了芶姓河内郡与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另有其他芶姓还曾长期昌盛于山西离石、河南洛阳一代。另外还有前秦国之丞相,东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坚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卫将军芶芪、前秦左将军、领军将军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辅等人的出现,更加壮大了芶氏的声望。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为避免战火及灭族而随中原各姓氏而陆续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定居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史称中原芶氏第一次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芶姓除入迁山东外,还南徒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时期,鲜卑族改来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阳(此支苟氏有部分后裔后又于苟旁加反文为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于当地的芶姓相融合,极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4)隋唐时期
唐末五代时,芶姓有避战火进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5)宋元时代时期
宋朝时,芶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宋元两代,华中、华南、西南之地出现了更多的芶姓。
(6)明清时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为洪洞大愧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甘肃、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时,芶姓大约有1万7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四川为芶姓第一大省,占芶姓总人口的一半。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迁于今重庆、四川。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有山东之芶姓入迁辽宁抚顺以及黑吉两省。
(7)当今分布
当代的芶姓大约有43万人,为第220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局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甘肃、湖北,这4省的芶姓大约占芶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重庆、贵州、云南、山东等地。四川为当代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芶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以川陕甘为中心的芶姓分布区。芶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思图表明:在川渝黔、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云南大部、广西西部、山东东部、辽宁南端,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6%,居住了大约68%的芶姓人群。在广西西部、云南东北部、湘颚西部、河南西南部、山西西南、陕西西南、新疆西北、、江苏北部、山东中北、河北东北、天津、辽宁大部、内蒙古西部、吉林南部,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1.9%,居住了大约16%的芶姓人群。芶姓人口总的血型是:O型33.3%,A型29.4%,B型28.2%,AB型8.9%。
©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