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氏有两个读音:
一读ní,是以封邑名为氏,系自曹姓。春秋时,邾(zhū)武公,把自己第二个儿子友封在郳(音ní,令山东滕县东南),为郑国附庸,黎来之后,友的后代就用封邑名“郳”,作为自己的姓氏。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郳氏子孙为了避仇,就去掉邑字旁,改为儿(“儿”的繁体)氏。
正确的古代读法是 ŋe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儿良》一篇。师古注曰:“六国时人也。儿音五溪反。”古代表示儿子意思的“儿”字与表示地名的“郳”字读音相同,都读ŋeː。
战国时期有辩士儿说(音yuè),西汉时期有儿宽。
二读ér。北魏时贺儿氏改为儿氏。(《魏书·官氏志》)
北魏有儿乌干,元有儿念田。
台湾高雄、台中、屏东,山西太原、曲沃,山东诸城等地有此姓。
儿姓 郡望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儿姓 堂号千乘堂:因郡立堂。
儿姓 姓氏源流儿姓古代名人
儿良
汉朝,儿良著书一篇。儿说
宋朝,宋有儿说。儿宽
西汉,西汉官员,字仲文,千乘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六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儿汤
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儿长卿
临淮人。儿式
九真太守。儿孝德
南海人,建安太守。儿萌
萌与梁郡车成两人兄弟,并为赤眉所执,将食之,萌叩头乞以身代兄,贼哀而释之。儿宏
汉人。儿袭祖
会稽山有名刻石,不知文字所在,袭祖行猎,忽见石文曰儿乌干
南北朝,代北人,北魏时司空、高平公。儿念四
元朝,绛州人,至元中为邑达鲁花赤,有治行,卒于官。© 2011 - 2025 5snow.com
苏ICP备2021042322号-4